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40年前,一台台冰箱的出現,差點打敗以賣冰塊和出租冷凍庫起家的桂冠食品,卻也造就桂冠食品及時轉型,稱霸台灣冷凍調理食品市場長達36年的契機。

走過36個年頭的桂冠食品,機警地把冰箱由「剋星」變成「福星」後,至今已成為台灣冷凍食品的代名詞,年營業額由草創時期的600萬元大翻至20億元,在台灣整體冷凍調理食品市場佔有率高達四成以上。

其中,招牌的火鍋餃每年在全台更賣出超過2,000萬盒,在整體火鍋餃市場佔有率高達60%。圓滾滾的湯圓,每年則至少可賣出1,000萬盒,超過一億粒,市佔率始終高掛在85%,無人能敵。

每每在冷颼颼、「凍」未條的夜晚,消費者想要大啖熱呼呼的火鍋解「凍」,或是在冬至吃上幾顆應景的湯圓解饞,腦袋裡閃過的火鍋餃和湯圓第一選擇,正是─桂冠。

桂冠食品副總王正明表示,父親是靠賣冰塊和出租冷凍庫起家,在冰箱尚未走入家庭的1950年代,有錢人家裡都會設置一個冰櫃,再買冰塊放在冰櫃上化身為「陽春冰箱」保存食物。

當時,由於一天冰塊的產量只有120塊,只要進入夏天銷售旺季,冰塊總是天天缺貨,但是,冬天可慘了,冰塊銷量驟減,只好變通將空出的冷凍庫出租給賣凍豆腐的廠商,並協助凍豆腐廠商將凍豆腐進行簡單的分切、加工。

王正明記憶猶新,冬天生意好的時候,每天載豆腐來凍存的三輪車多達20台,天氣愈冷時候,吃火鍋的人愈多,凍豆腐生意就愈旺,小小年紀的他,冬天下課就得幫忙切凍豆腐,真是切到怕了。

不過,經營了十年的冰塊生意,1965年以後開始出現勁敵─冰箱,當時國外進口的冰箱慢慢攻進台灣市場,「當家家戶戶都有了冰箱替代冰塊,誰還會買冰塊呢?」桂冠當下警覺到製冰事業得趕快轉型。

危機正是轉機,王家父子經過研究,認為既然冰箱是新興的家電,何不轉型開發一些可以攻進冰箱冷凍庫的食品呢?

此時,正好發現製冰廠附近,有一廣東汕頭的師傅,專賣魚餃和脆丸給火鍋店,生意好得不得了

加上之前冬天冷凍庫出租給凍豆腐廠商的熱賣盛況,桂冠王家兄弟於是決定以賣魚餃做為轉型跨進火鍋餃市場的第一仗,並由父親擔保,向銀行借了約120萬元的創業資金,在1970年攜手創立桂冠食品,生產魚餃。

在市場上競爭者完全不重視品牌的競爭態勢下,桂冠深知品牌的重要性,在魚餃上市時,就首創台灣冷凍食品市場之先,打出「桂冠」魚餃的品牌,成為台灣火鍋料市場首支打出品牌的產品。

品牌取名為桂冠,是出自學外文的桂冠食品董事長王正一的構想,該名字是來自希臘桂冠詩人「Laurel」

王正一認為,古代的希臘人,常會替各種競賽的優勝者戴上一頂桂冠,中古時代的歐洲,英國大學也開始把桂冠詩人的頭銜頒贈給國內大詩人,桂冠的品牌意義正代表著榮譽。

至今,印著桂冠兩個字的冷凍食品,已由魚餃擴大到蛋餃、燕餃、花枝餃等火鍋料,以及湯圓、包子、蛋餅等冷凍食品,2003年桂冠觀察到外食市場商機,並已跨入冷凍炒飯、義大利麵等家庭取代餐市場。

經過36年的投資和耕耘,桂冠工廠每日生產冷凍食品的產能可高達160公噸,冬至湯圓需求的高峰期,甚至還曾創下每天生產200萬粒湯圓的紀錄,十分壯觀。


 

 

菜市場打天下 菜鳥變老大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桂冠食品從火鍋料市場的「菜鳥」變成台灣冷凍調理食品市場的「老大」,可說是從全台菜市場打出的天下。

桂冠食品副總王正明記憶猶新,桂冠食品在1970年草創時期,量販店、超市等現代化銷售通路尚未出現,業者生產的魚餃都主攻火鍋店等業務通路市場,以一個個鐵的便當盒裝滿100顆魚餃,賣給台北市圓環附近的沙茶火鍋店。

由於這些沙茶火鍋店老早有合作關係緊密的龍記等老牌火鍋料供應商,桂冠魚餃初期想打進這些沙茶火鍋店通路,頻頻碰壁,只好轉而開發自己的通路,瞄準新興的韓國烤肉、火烤兩吃的石頭火鍋店,拓展魚餃通路。

跨入火鍋料市場的頭三年,每年只做冬天三個月的生意、九個月不賺錢,根本是虧本經營,為突破銷售通路瓶頸,王正明決定鑽進「販仔」集中的台北市萬大路果菜批發市場擺攤,透過販仔開拓桂冠魚餃批發市場。

在台北果菜批發市場蹲了兩年,桂冠魚餃銷路漸漸穩定,桂冠於是將戰場轉進傳統的冰品經銷商,主動發函說服冰品經銷商:「你們的冰櫃可以賺兩種錢,夏天賣冰棒,冬天賣火鍋餃」。該策略果然一舉打動經銷商,並幫經銷商解決了冬天冰櫃閒置的麻煩事。

1980年桂冠更在電視打出第一支電視廣告,喊出「火鍋的主角,桂冠魚餃」廣告Slogan,更讓桂冠魚餃一炮而紅,成功由業務用市場紅到家庭零售市場。

王正明形容,廣告播出後,果菜批發市場賣火鍋餃的攤位,若沒有賣桂冠魚餃,其它火鍋料會連帶著賣不出去,甚至有販仔會因為要搶一箱魚餃,從市場樓上打到樓下,誰也不願讓誰。

王正明說,由於當時魚餃只能採用手工製作,手工家族企業的模範生皮、包餡的魚餃,每天只能生產5,000多盒、約10萬顆魚餃,即使熬夜加工,全家人把雙手的皮都磨破了,還是供不應求。

因此,在魚餃無法量產的前10年,每年冬天魚餃銷售旺季時,全家人可都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魚餃做好,凍存四小時後,就得立即裝箱出貨,幾乎是天天熬夜趕工。


領先再領先 把同業拋在後面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桂冠食品可以在台灣冷凍食品市場一枝獨秀,關鍵在於桂冠已在高投資門檻的冷凍食品產業築起了一座高高的牆,從生產、銷售到冷凍配送的技術一路領先,使得競爭同業的經營規模越來越無法靠近。

桂冠食品副總經理王正明表示,早期魚餃全程採用手工製作,得先用人工摔魚漿,讓魚漿變成黏稠,再用酒瓶?魚餃皮,?好皮再切成一塊塊包餡,很費工。

桂冠剛踏進魚餃市場時,為了學習魚餃製作的技術,特地向同業挖了一批師傅負責生產魚餃,但是,師傅在桂冠待了約三年,突然帶著徒弟集體離職,讓桂冠魚餃的生產差點停頓。

所幸桂冠現任總經理王坤地早跟著師傅在一旁偷偷學魚餃的製作流程,雖然還未出師,但是勉強可應急,在師傅出走後,只好硬著頭皮親自上場摔魚漿、?皮,做魚餃,創業的前五年就只做魚餃一項產品。

由於魚餃採手工製作,無法量產,加上魚餃師傅集體離職事件點醒桂冠,要創造生產的經濟規模,製程不能過度依賴人力,一定得進入自動化,到時機器?的魚餃皮就怎麼用也用不完了。

被兄弟們喻為「機械天才」的王坤地,於是開始鑽研魚餃製程如何採機械自動化生產,經過長達12年的鑽研,意外地從印刷機找到了靈感,並開發出可以?出0.06釐米魚餃皮的自動化生產機器,成為台灣火鍋餃自動化生產的先驅。

桂冠魚餃製程透過機械自動化生產後,每天產量立即飆升六倍,並擺脫年年缺貨的窘境,品牌知名度並急速竄升,有趣的是,桂冠採機械自動化生產魚餃的前5年,競爭同業竟沒人發現此項秘密武器。

直到桂冠魚餃已滲透到全台,競爭同業才驚覺情勢不妙,派遣工業間諜潛入桂冠的生產工廠,自此,全台才有第二家火鍋料業者,跟進採用機械自動化生產。


四兄弟齊心 家族企業模範生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桂冠食品可說是台灣家族企業的模範生,今日能在台灣冷凍食品占有一席之地,全是王家第二代四兄弟齊心合力、無私打拚的結果。

桂冠食品四兄弟分別是老大王正一、老二王坤地、老三王坤山以及老四王正明,四兄弟各有所長,王正一學的是外文、王坤地學的是機械、王坤山學的是航海、王正明學的是工業設計。

自創業之初,四兄弟就不計較的公平持有一樣的股份,並緊密分工,老大王正一擔任董事長,負責統合和財務管理;老二王坤地擅長機械,因此,桂冠工廠所有生產線和產品的研究開發,幾乎都出自王坤地之手。

個性四海、外向的老三王坤山和老四王正明則主要負責通路的開發和行銷,年輕時,只要桂冠有新的產品上市,兩人常相偕到菜市場擺攤,互相壯膽,一搭一唱推銷自家的產品。

四兄弟在父親過世後,擔心母親過於孤單,只要人在台灣,每天中午和晚上一定會陪著86歲的母親吃飯,順便在餐桌上聊聊天,任何兄弟對公司的營運有異議,都可以在餐桌上溝通、搞定,「晚到了,母親還會點名呢

 

夢想街57號線上  夢想街57號facebook  夢想街57號重播  夢想街57號內容   夢想街57號播出時間  夢想街57號線上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ershinget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